产品介绍
中华民国古钱币交易市场
价 格:¥10000
型 号:
产品完善度:
生产地:其他访问量:1次
发布日期:2016/11/18 8:41:46
更新日期:2016/11/18 8:41:46
详细内容
中华民国古钱币交易市场
中国古代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纷繁,多姿多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的货币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能,创造出自成体系、光彩夺目、独具特色的东货币文化。古钱币又称之为泉、布、帛,孔兄等。已成为新的收藏投资热点,不少古钱币在拍卖会上表现突出。收藏和鉴赏古钱币需掌握包括货币史、钱币学、考古学、金石学及文物、古汉语等诸多知识,有些钱币外貌看上去很普通,实则是珍品,行家们则很容易从不太懂古钱币价值的卖家手中获得珍宝。
古钱有正用品和非正用品之分,所谓正用品,是指在历史上曾经正式发行和使用过的货币,其中包括因为货币的需要而铸造,但因种种原因没有正式发行或流通的钱币。所谓非正用品,我们也可以统称之谓压胜钱(亦称厌胜钱、押胜钱),包括吉语钱、镇库钱、信钱、花钱、打马格钱、宫中行乐钱、瘗钱等等,它们不是货币,不能行使货币职能,但从文化意义上来看,它们和古代的铸币一脉相承,无论从材质、形制、铸造工艺等各个面,都有共通之处,实际上,铸造精良的压胜钱多是出于炉,出于政府专门设置的钱监。
古钱还包括了生产铸造过程中的一些遗存物,譬如:样钱、祖钱(雕母钱)、母钱,以及早期浇铸钱币使用的各类钱范。
原料
中国古代正式发行的铸币是以铜、铁等低值金属为主要原材料的,但各类古钱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就材质而言,除了大量的铜、铁钱之外,也有金、银、锡、铅等其它金属铸造的,还有玉、石、木、蚌、骨、玳瑁以及陶土等各种不同材料制造的钱币。
我国古代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经济交往,是以物易物。
从商代开始,人们为了便和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开始用贝壳来进行商品交换。因为海贝产于海洋、来之不易。贝壳小巧玲珑、色泽光洁,是古人喜爱的装饰品。它坚固耐磨、便于携带、体小价高,所以,被人们当作货币使用。这也是很多同价值有关的文字,如财、货、贫、贱、买、卖等,多从“贝”的来历。贝的计算单位为朋,五个贝穿成一串、两串为一朋,即十贝。《诗经·小雅》“菁菁者莪”篇中就有“赐我十朋”的记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真贝渐渐地供不应求了。
春秋战国以来,人们交换商品是用真刀、真铲等工具来进行。既不便,也不能满足双的需求。后来,改为小的刀、小的铲,开始流行铜铸的刀币、布币,这样就有了“钱”。钱,其实就是铲,货币的俗称。本为一种农具,类似现代的铲。作为交易的媒介物,人们仿铸成铲状的铜币。钱也由工具转为货币义。铜铸的刀币、布币流行,贝币渐渐失去了货币的资格。
战国时期的初级钱币有布币、刀币、环钱和蚁鼻钱四大体系:布币,是指铜铸的鎛形币。鎛形状如铲,也就是钱,鎛和布同音假借,故名布币。布币的发展分为原始布(空首布)、中期布(平首布)和晚期布(初行钱)三个阶段。初行钱就是公元前336年秦惠王发行的秦币,也就是环钱和半两铜钱的前身。刀币,铜铸的刀形币,由实用的刀演化而成。原是齐国各地所用的货币,按形状分有大刀、小刀两类。大刀制作精致,刀面铸有文字,也称齐刀,重约50克;小刀重量轻、种类多,流通于燕、赵等国。环钱,是一种圆形、中间有孔或圆孔的古铜币。主要流通于魏、秦等国。发现早的环线,是在河南辉县固周村战国墓出土的垣字钱。蚁鼻钱,是一种椭圆状的古铜币,流通于楚国各地。币正面凸起、背面平,正面铸有贝、晋、斋、行、君、金等古字,重约5克。由于状如人面,俗称“鬼脸钱”,钱上字形笔画像蚂蚁,乃称蚁鼻钱。此外,战国时期还有一种以黄金为材料的铸币,叫“爰金”,它是我国早有固定形式的金币,流通于楚国等地。币上铸有阳文。文字书写状如印章,故又称“印子金”。今发现的有郢爰、陈爰、专爰等几种,都是楚国的金币。爰金在今皖、豫、鲁、苏、陕、鄂等地都有出土。现发现郢爰共54块,在江苏盱眙出土。爰是古代货币单位,也是重量单位。爰金零星使用时,要将其切成小块,量称支付。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废除刀、布、贝等钱币,以“半两”做为货币。即用秦国后来的园形孔铜钱,铸文“半两”,重十二铢(一两为二十四铢),称之为重如其文的“半两”铜钱。从此,这种由圆孔环钱演变而来的“半两”,在我国陆续流通了两千多年。
汉代所铸的孔钱仍称“半两”,但重量不断减轻。如吕后二年(前186年)减为八铢,文帝五年(前175年)减到一铢以下,称为“荚钱”。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又铸三铢钱。并于元狩五年(前118年)废“半两”,改行五铢钱,铸文“五铢”。这种五铢钱从东汉开始使用,各朝沿袭,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废止,使用时间长、币值较稳定,成为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钱币。
王莽称帝期间,实行宝货制,时称钱为“泉”,又增加了“泉货六品”和“布货十品”两套钱币。泉货六品又称“六泉”,是王莽宝货制中六种圆形钱币的总称。即小泉、幺泉、幼泉、中泉、壮泉和大泉。小泉直径六分、重一铢,值钱一文,上面有“小泉直一”文字
银元,又称洋钱、大洋等,大型银币的通称。银币的铸造,始于九世纪的欧洲。十六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在属地墨西哥大量铸造,后很多资本主义国家效仿。明万历年间流入到中国,故称之为洋钱,又叫鹰圆。我国自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开始自己铸造,称之为“乾隆宝藏”,光绪十年(1884年),吉林机器局首先用机器制造,铸文“光绪元宝”,背面铸蟠龙文,俗称“龙洋”,其后各省相继仿造。宣统二年(1910年)颁布《币制则例》,宣布采用银本位制,定国币单位为圆。铸造的银币名“大清银币”,后因清朝被推翻而未实行。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开铸有孙中山半身侧像的开国纪念币:1914年又铸造袁世凯头像的银币,俗称“袁大头”,重七钱二分,成色为890‰。1933年国民党政府又铸有帆船图案的银元,俗称“船洋”,重26.6971克。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禁止银元流通。抗战后,因通货膨胀,银元又开始流通。
金银锭,我国早在殷商后期就使用黄金,主要作为贮藏和支付。战国时期就铸有饼状的“爰金”。以后的朝代,黄金被铸成形、圆形、条形、马蹄形等。此时金锭多做宝藏,作为宫廷赏赐之用,成语中就有“千金一笑”的典故。流
.万喜国际集团艺术品拍卖|||中华民国古钱币交易市场
中国古代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纷繁,多姿多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的货币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能,创造出自成体系、光彩夺目、独具特色的东货币文化。古钱币又称之为泉、布、帛,孔兄等。已成为新的收藏投资热点,不少古钱币在拍卖会上表现突出。收藏和鉴赏古钱币需掌握包括货币史、钱币学、考古学、金石学及文物、古汉语等诸多知识,有些钱币外貌看上去很普通,实则是珍品,行家们则很容易从不太懂古钱币价值的卖家手中获得珍宝。
古钱有正用品和非正用品之分,所谓正用品,是指在历史上曾经正式发行和使用过的货币,其中包括因为货币的需要而铸造,但因种种原因没有正式发行或流通的钱币。所谓非正用品,我们也可以统称之谓压胜钱(亦称厌胜钱、押胜钱),包括吉语钱、镇库钱、信钱、花钱、打马格钱、宫中行乐钱、瘗钱等等,它们不是货币,不能行使货币职能,但从文化意义上来看,它们和古代的铸币一脉相承,无论从材质、形制、铸造工艺等各个面,都有共通之处,实际上,铸造精良的压胜钱多是出于炉,出于政府专门设置的钱监。
古钱还包括了生产铸造过程中的一些遗存物,譬如:样钱、祖钱(雕母钱)、母钱,以及早期浇铸钱币使用的各类钱范。
原料
中国古代正式发行的铸币是以铜、铁等低值金属为主要原材料的,但各类古钱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就材质而言,除了大量的铜、铁钱之外,也有金、银、锡、铅等其它金属铸造的,还有玉、石、木、蚌、骨、玳瑁以及陶土等各种不同材料制造的钱币。
我国古代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经济交往,是以物易物。
从商代开始,人们为了便和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开始用贝壳来进行商品交换。因为海贝产于海洋、来之不易。贝壳小巧玲珑、色泽光洁,是古人喜爱的装饰品。它坚固耐磨、便于携带、体小价高,所以,被人们当作货币使用。这也是很多同价值有关的文字,如财、货、贫、贱、买、卖等,多从“贝”的来历。贝的计算单位为朋,五个贝穿成一串、两串为一朋,即十贝。《诗经·小雅》“菁菁者莪”篇中就有“赐我十朋”的记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真贝渐渐地供不应求了。
春秋战国以来,人们交换商品是用真刀、真铲等工具来进行。既不便,也不能满足双的需求。后来,改为小的刀、小的铲,开始流行铜铸的刀币、布币,这样就有了“钱”。钱,其实就是铲,货币的俗称。本为一种农具,类似现代的铲。作为交易的媒介物,人们仿铸成铲状的铜币。钱也由工具转为货币义。铜铸的刀币、布币流行,贝币渐渐失去了货币的资格。
战国时期的初级钱币有布币、刀币、环钱和蚁鼻钱四大体系:布币,是指铜铸的鎛形币。鎛形状如铲,也就是钱,鎛和布同音假借,故名布币。布币的发展分为原始布(空首布)、中期布(平首布)和晚期布(初行钱)三个阶段。初行钱就是公元前336年秦惠王发行的秦币,也就是环钱和半两铜钱的前身。刀币,铜铸的刀形币,由实用的刀演化而成。原是齐国各地所用的货币,按形状分有大刀、小刀两类。大刀制作精致,刀面铸有文字,也称齐刀,重约50克;小刀重量轻、种类多,流通于燕、赵等国。环钱,是一种圆形、中间有孔或圆孔的古铜币。主要流通于魏、秦等国。发现早的环线,是在河南辉县固周村战国墓出土的垣字钱。蚁鼻钱,是一种椭圆状的古铜币,流通于楚国各地。币正面凸起、背面平,正面铸有贝、晋、斋、行、君、金等古字,重约5克。由于状如人面,俗称“鬼脸钱”,钱上字形笔画像蚂蚁,乃称蚁鼻钱。此外,战国时期还有一种以黄金为材料的铸币,叫“爰金”,它是我国早有固定形式的金币,流通于楚国等地。币上铸有阳文。文字书写状如印章,故又称“印子金”。今发现的有郢爰、陈爰、专爰等几种,都是楚国的金币。爰金在今皖、豫、鲁、苏、陕、鄂等地都有出土。现发现郢爰共54块,在江苏盱眙出土。爰是古代货币单位,也是重量单位。爰金零星使用时,要将其切成小块,量称支付。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废除刀、布、贝等钱币,以“半两”做为货币。即用秦国后来的园形孔铜钱,铸文“半两”,重十二铢(一两为二十四铢),称之为重如其文的“半两”铜钱。从此,这种由圆孔环钱演变而来的“半两”,在我国陆续流通了两千多年。
汉代所铸的孔钱仍称“半两”,但重量不断减轻。如吕后二年(前186年)减为八铢,文帝五年(前175年)减到一铢以下,称为“荚钱”。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又铸三铢钱。并于元狩五年(前118年)废“半两”,改行五铢钱,铸文“五铢”。这种五铢钱从东汉开始使用,各朝沿袭,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废止,使用时间长、币值较稳定,成为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钱币。
王莽称帝期间,实行宝货制,时称钱为“泉”,又增加了“泉货六品”和“布货十品”两套钱币。泉货六品又称“六泉”,是王莽宝货制中六种圆形钱币的总称。即小泉、幺泉、幼泉、中泉、壮泉和大泉。小泉直径六分、重一铢,值钱一文,上面有“小泉直一”文字
银元,又称洋钱、大洋等,大型银币的通称。银币的铸造,始于九世纪的欧洲。十六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在属地墨西哥大量铸造,后很多资本主义国家效仿。明万历年间流入到中国,故称之为洋钱,又叫鹰圆。我国自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开始自己铸造,称之为“乾隆宝藏”,光绪十年(1884年),吉林机器局首先用机器制造,铸文“光绪元宝”,背面铸蟠龙文,俗称“龙洋”,其后各省相继仿造。宣统二年(1910年)颁布《币制则例》,宣布采用银本位制,定国币单位为圆。铸造的银币名“大清银币”,后因清朝被推翻而未实行。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开铸有孙中山半身侧像的开国纪念币:1914年又铸造袁世凯头像的银币,俗称“袁大头”,重七钱二分,成色为890‰。1933年国民党政府又铸有帆船图案的银元,俗称“船洋”,重26.6971克。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禁止银元流通。抗战后,因通货膨胀,银元又开始流通。
金银锭,我国早在殷商后期就使用黄金,主要作为贮藏和支付。战国时期就铸有饼状的“爰金”。以后的朝代,黄金被铸成形、圆形、条形、马蹄形等。此时金锭多做宝藏,作为宫廷赏赐之用,成语中就有“千金一笑”的典故。流
.万喜国际集团艺术品拍卖|||中华民国古钱币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