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中国分析仪器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阅读次数:829发布时间:2010/5/11 18:20:41
中国分析仪器的历史与现状
在世纪之交,中国分析仪器市场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全民所有制、股份制、私营企业三种不同所有制的仪器制造商齐头并进,在活跃的市场经济中蓬勃发展。一些著名的外资企业也在中国设厂参加到竞争的行列中来。据中国分析测试仪器学会的统计,全国分析仪器的厂家有144家。另据分析测试仪器协会对归口的36家重点分析仪器专业厂统计,自产仪器(不含代销)的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已经达到20个(不包括外资企业)。
作为中国仪器仪表工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分析仪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大,在未来几年内势必会有迅猛的发展。日前有消息来源称中国用于分析仪器的投资将从1998年的6.8亿美元猛增至2005年的13亿美元。我们认为这个数字还比较保守。因为这两年各行各业的理化分析人员数量已从原来的2万人猛增为4万人。其中有一半的人需要更新装备,至少有1/4的单位要建立现代化的专业分析技术实验室。这更可以说明中国分析仪器市场有着及其广阔的前景。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国分析仪器力量和国际水平的差距。透过一些可供参考的统计数据可以粗略地看到,2001年全球分析检测仪器销售额为239亿美元,而中国国产仪器销售额仅为七千万美元左右。进口仪器约七亿美元。两者合计,中国分析仪器的市场只占全球总销售额的3%。目前中国高档精密仪器主要还是依*进口。几年来中国分析仪器的出口仅限于一些较低档的分析仪器,而且出口数量很少,2001年的统计仅为1500万美元左右。市场销售额的差距,且大量依赖进口,这主要反映了我国分析仪器技术水平和品种开发的差距。 在谈到中国分析仪器行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时应该看到中国的分析仪器行业是从几乎为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远溯到1901年,上海科学仪器馆经销科学仪器的成立是中国正规的接触仪器的开始。1932年成立的中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物力仪器工场开始了涉及修理仪器。在那个时代可以称之为分析仪器的只是一些湿式分析方法的玻璃仪器。(如滴定、比色、奥氏气体分析仪等)。就是这一段时期内培养出中国代的仪器(包括分析仪器)人才。在50年代初期,上海地区便相继出现的雷磁、沪江、科伟、创造等分析仪器厂的中坚力量,当时主要的产品是实验室用的酸度、比色以及极谱仪等。 中国真正意义的现代分析仪器的起步于五十年代后期。起缘于1955年国家制定了《1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在这样的方针指导下,在上海便以15家企业为中心厂,10余家企业为卫星配套厂,进行工业整合。不久又将上海地区分散的创造、科伟等小型企业集中起来组建了上海分析仪器厂,从事试验室分析仪器的开发。在北京便有了北仪、北光和核仪器的综合仪表厂。南京建立了南分厂。在整顿和加强我国现有的分析仪器力量的同时,还得到了原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 北京分析仪器厂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厂经历了2年多的时间于1963年试制成功了同位素质谱计,获得了国家科委颁发的新产品奖证书1号,并成批生产。此后又相继研发生产了有机质谱、多位离子源质谱、四极质谱;1962-1963年北分和北京化工研究院共同试制了我国台SP2301/2型气相色谱仪;1964年上海分析仪器厂试制成功100型气相色谱仪后,气相色谱仪成为大批量生产的产品;1960年上海沪江试制成功火焰光度计;1962年上海分析仪器厂开发出了72分光光度计,几年时间累计产量达到十万台。南京分析仪器厂还试制和生产了血气分析仪和肺功能测定仪。与此同时各个分析仪器厂也在流程在线分析仪器方面试制出热导式氢分析器、热磁式氧分析器。红外线气体分析器都是我国代的流程气体分析器。为各种工业流程提供了除了温度、压力、液位和流量以外的成分量控制参数。流程气体分析器的生产为当时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电力、化工、石油、冶金、机械制造做出了很大贡献。 八十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国务院决定将仪器仪表单列管理,成立了国家仪器仪表总局,在全国范围内投入资金和人力促进仪器的大发展。八十年代初期,由国家科委,科学院和国家仪器仪表总局组织开展了23项大型精密仪器的会战。组织全国科研、学校和制造业的力量,瞄准当时地世界水平,研制新一代分析仪器。其中具有影响力的是由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兰州化物所和北京分析仪器厂、上海分析仪器厂研制的有五种检测器的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仪。 在当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形势下,仪表局明确地采用了两种方式带动了分析仪器水平的提高和迅速发展。一是开始“以工程带系统,以系统带仪表”进行了全系列和有重点的制造技术引进工作。二是继续原30万吨乙烯生产装置的翻版,并选择有发展前景的工厂,对其全部设备进行国产化和引进改造。 这时,以许可证的贸易形式进行的制造技术引进使大量的外国技术进入中国的仪器行业。其中包括从美国VARIAN引进的气相和液相色谱仪,从德国MAIHAK引进的红外线气体分析器,从H&B引进的红外线气体分析器和氧化鋯分析器从日本崛场引进的汽车排气分析器,从美国WATERS引进的液相色谱仪,从美国Hyerion引进的生化分析仪,英国Kent的水质分析器等。技术引进是中国分析仪器从完全与外界隔绝的自力更生模式向走向国际市场的步,加快了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的步伐。一些自行研究十多年的关键工艺,在技术引进以后得到彻底解决。北分、上分和佛分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对工厂进行了改造,数控机床和特种工艺设备为提高产品的质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技术引进也解决了因为中国工业水平和基础件配套不能满足分析仪器发展需要的瓶颈。很多引进成果成为中国分析仪器随后发展的基础。 在这一段时期分析仪器行业出现品种由少变多,实验室与流程仪器并举,由单机变成成套装置,电子技术、计算技术和智能系统开始发展的局面。 这种发展可以从国产仪器的品种反映出来: 如前所述,在销售额超过1000万人民币的20个企业中,除了原有国营企业外,其中私营企业和股份制的就占14个。其销售额占上述20个企业销售总额的37.8%。这些私有企业中北京的东西、普析、吉天等已经形成科研生产一体的综合性分析仪器企业,上海光谱仪器则瞄准国际市场,其销售额中很大部分是直接出口或以定牌加工的OEM形式出口。有的企业利用新技术在流程和环保仪器中开辟了新天地。有的企业紧追国际发展动向,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方面已经初见成效。有的企业以生产分析仪器配套产品和部件为主,弥补了市场空白。 看中了中国分析仪器市场的潜在能力国际上一些有远见的分析仪器厂商开始投入资金在华建立生产厂。早是HP在深圳建立简易积分仪的制造厂,后来发展成安捷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近又在上海浦东建成全独资的工厂。日本岛津在苏州设立色谱仪生产厂,美国的大西比,德国的蔡司也都进入了中国市场。
分析仪器的年销售额从早期以北分、上分、川分、南分、佛分、雷磁、沈分和成仪等为主体的分析仪器专业厂的2-3亿人民币,上升到2001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统计的近8亿人民币。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分析仪器领域内,不同产品出现了几次发展高峰:七、八十年代色谱类仪器高峰、八、九十年代光谱类仪器高峰和新世纪到来时出现的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仪器的高峰。总的趋势是分析仪器既紧跟了国民经济和科研的需要,也促进了相应领域的发展。按照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的统计数,到2003年企业数为117个,总产值达到23亿人民币。(两者数据的差别主要是统计口径和分类有别)
经过五十年代的统筹部署,分析仪器正在准备万舸齐发的时候,中苏关系破裂。一夜之间仅有的援助中国分析仪器建设的三位苏联专家回国,就此杳无音信,使中国企业遭受重创。于是,一批从来没有学过什么是分析仪器的中年工程师带领着刚刚走出校门的的青年人担负起了试制新产品的重任。在六年期间完成了质谱、核磁、色谱、红外、热磁、热导和电导七个系列的产品。
针对30万吨乙烯的翻版工程带动了工业气相色谱仪,顺丁橡胶生产所需的微量水分析专用色谱等流程和常规分析仪表的发展。在30万/60万千瓦火电站项目的支持下从英国KENT引进了的全套(溶解氧,联氨,微电导,pH,钠,余氯等)水质分析器和硅/磷酸根分析器,还有从美国ML引进的大气环境检测站的全套(CO2,O3,NOx,SO2等)仪器设备和从Dasibi引进的CO分析器等。
进入九十年代,在所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条件下,在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分析仪器行业发展的同时,从事分析仪器的股份制企业和私有企业也迅速蓬勃的发展起来。由于分散的企业刺激了每个企业的竞争积极性,新的矛盾又出现,一方面是电子科学和计算科学以及化工、农业、医疗、生物科学的人才加入到分析仪器行业中来,分析仪器的从业人员综合技术素质得到提高。出现了多个专业型强、运用新技术、以及外向型中小企业。另一方面由于分析仪器是多学科的交*渗透,新成立的中小企业为了争取市场和利润,出现低水平的重复与无序竞争。
相关产品更多>>
相关文章更多>>
- 2010/6/8昆仑工控标准产品的历史由来
- 2010/5/11中国分析仪器的发展历史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