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介绍
哪吒之魔童降世迅雷BT完整下载[AVI/6.79GB/mkv]完整蓝光高清[HD720p]
价 格:¥电议
型 号:
产品完善度:
生产地:其他访问量:0次
发布日期:2019/8/9 8:58:16
更新日期:2019/8/27 16:15:53
详细内容
关注微信公众号:抖芯电影
《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3天以来,在口碑、票房上都有亮眼表现,斩获颇丰。
《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3天以来,在口碑、票房上都有亮眼表现,斩获颇丰。
哪吒之魔童降世高清版下载地址:http://t.cn/AiHly5Wt
百度搜索:解蜜78596617 下载哪吒之魔童降世高清版
在预告片里,这个号称“史上丑”的哪吒形象曾令许多观众大跌眼镜,与大众认知里的那个健康可爱的孩童形象实在差得有点远了。
《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
但大众认知中的“传统形象”本非哪吒的本来面目。哪吒的形象一直在经历着变迁,他所抗争和反叛的东西,也一直在改变。
这部引爆暑期档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与其说是对传统文化中哪吒形象的打捞与继承,不如说是借了哪吒这个IP的壳,基于西方奇幻文学传统与好莱坞大片叙事逻辑的一次改编。从初的反抗封建制度,到维护百姓利益而对抗天命,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反抗命运的束缚,进而获得自我救赎与成长。哪吒的抗争,映照着每个时代人类自身的生存处境。而结尾未遂的抗争,竟给了哪吒一些当代西西弗斯的意味。
撰文|郭晔旻
哪吒的形象演变
从印度到中国
“哪吒”里的“哪”与通常发音不同,倒是与“南无阿弥陀佛”里的“阿”同韵。与如来佛祖一样,“哪吒”同样也是从印度舶来中土。哈佛大学文学博士、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教授夏维明(Prof.Meir Sha-har)就认为:“哪吒是印度神话中两位神的合体,其一是《罗摩衍那》中的夜叉,那吒俱伐罗。另一个原型是克利须那神”。在印度佛教里,“哪吒”的全名是那吒俱伐罗(或那罗鸠婆,梵文NalaKūvara),系佛教四大天王中的北方护国天王毗沙门天王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样子是三面六臂的鬼王,其职责是护卫佛法、扫除邪恶、保护世人。
这个形象既让人肃然起敬,又令人敬而远之。为了便于中国人接受,哪吒的形象一变再变,终于变得面目全非。在南宋时期,唐初名将李靖被神化为佛教的毗沙门天王,作为毗沙门天王太子的哪吒,自然成为了中国血统。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南宋的禅宗高僧,率先创造出了“那(哪)吒析骨还父,析肉还母”的著名传说,后来被许仲琳(有争议)用在了《封神演义》里。
到了明代,成书于永乐年间的《三教搜神大全》将哪吒的身份改造成了“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这样一来,哪吒从印度人变成中国人之后,又从佛教神祗皈依道家,算是完成了彻底的本土化。《西游记》里吴承恩笔下的哪吒,“龙种自然非俗像,妙龄端不类凡尘”,其形象也从鬼王摇身一变为翩翩美少年。就连“哪吒”这个名字,也被吴承恩进行了本土化改造。《西游记》在第八十三回中这样阐述哪吒名字的由来:“他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咤’字,故名哪吒”。实话实说,这个解释的逻辑,与什么“因为出生在荆楚之地,所以就叫萌萌”一样不知所谓,但至少让读者忘记了“哪吒”的梵文来源。
《西游记》里的哪吒,已经是玉皇大帝帐下的“三坛海会大神”,在征讨花果山反贼孙悟空时担任了先锋。从有关哪吒的故事情节来看,另一部明代《封神演义》倒是可以看作《西游记》的前传。用了整整三回目的篇幅(12-14回),创造了一个情节完整的哪吒的出世经历。从灵珠子转世到拜师太乙真人、大闹东海、误射石矶、剔骨剜肉、翠屏显圣、莲花化身,到后成为姜子牙讨伐商纣王的先锋官。
对于当代观众而言,尽管《西游记》与《封神演义》均进行过不止一次的影视化改编,但为深入人心的哪吒形象,恐怕还是来自动画片《哪吒闹海》。该片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封神演义》中的故事,但与此同时也做出了极为重要的改编。
谈到动画片中的“改编”,不能不先提到《封神演义》中的原始设定。这部的文学价值固然不能与《西游记》相埒,值得称道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神仙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讲究的是“子不语怪力乱神”,道家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以“修仙”为己任,逐渐形成了一个清晰而庞大的神仙谱系。无论是《封神演义》还是《西游记》,其中诸多神仙都可以看到道教文化的影子。
但也有区别,在道教里,“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是天界至尊。南朝陶弘景在《真灵位业图奉“元始天尊”为阶中位主神。在《隋书·经籍志》里,甚至太上老君等天仙上品都成了元始天尊的弟子,确立了元始天尊在道教神仙谱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在《封神演义》或者《西游记》里,情况又不一样了。在道教中地位居于“三清”之下的“四御”之首玉皇大帝(即昊天上帝)的地位超出了前者,成为神仙世界的统治者。在《封神演义》里,是神仙犯戒,震动天庭;为此“昊天上帝”指令元始天尊牵头组织负责选拔人才担任基层领导(即“封神”)。同样的,在《西游记》中,玉皇大帝也是天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太上老君之辈也是必须俯首称臣的。
大概是由于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积习已久,明清时代的家们也无从想象天界的统治秩序会有另一种可能。因此,中由神仙组成的天庭成了人间朝廷的缩影。至高无上的玉帝象征着人间的皇权,“托塔元帅”代表了皇戚国戚权贵阶级,“二郎神”等诸神将意味着维护皇权的武力。而被皇亲国戚神仙等呼来唤去的仙女与童子,不就是对照着那些丫鬟与佣人吗?
《哪吒闹海》中的哪吒形象。
正是因为这种“天人合一”的背景,毫不奇怪的,《封神演义》中哪吒的表现恰恰契合了封建时代的伦理观念。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个体不具有独立的身份,不同等级的人之间具有人身依附关系,没有身体上的自由可言。因此哪吒在闯下大祸(打死龙宫敖丙)之后,选择“剖腹、剜肠、剔骨肉,还于父母,不累双亲”,表现出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百事孝为先”的传统观念。虽然哪吒通过自残、自尽这样极端形式的反抗切断了与世俗家庭的关联,但其父李靖终仍旧从燃灯道人处获得了可以降伏哪吒的宝塔。哪吒的身体受困于象征着封建文化的宝塔的重压,他并没有反抗。结果,封建时代的传统父子、君臣关系仍然得到了维护。
哪吒的影视IP变迁
与其说继承传统,
不如说更接近西方奇幻文学
到了动画片《哪吒闹海》里,哪吒的反抗则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
《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是基于封建人伦将肉身还于父母,而动画片中的哪吒则是为了全城百姓的利益而壮烈自刎。与原著不同,当时他不知道自己还可以重生,他的行为没有受封建伦理的束缚,而是千钧一发的危难时刻敢于自我牺牲的高尚行为。原著中哪吒重生后追杀生父以报不能还魂转世之仇恨,电影中新生的哪吒则成长为一个象征着光明、正义、无畏等现代精神的英雄。他打碎龙王庙牌匾,捣毁“水晶宫”,杀死龙王则不再是基于个人仇恨,而是为了全城百姓不再受到龙王等封建恶势力的迫害。
这样的处理,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部国产动画巨著《大闹天宫》对《西游记》的类似改编——孙悟空没有像原著里那样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而是打上凌霄宝殿,将堂堂天庭打了个地覆天翻。与孙悟空一样,《哪吒闹海》里的哪吒反抗的也是整个封建制度,以给百姓带来生存的机遇与发展的可能。
《哪吒闹海》中的哪吒自刎。
从某种程度上说,如今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与几十年前的《哪吒闹海》恐怕无法互为比较对象。这是因为《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设定,很难说是传承自《封神演义》乃至传统道教文化,反而与当代的奇幻文学有不少类似之处。
这一点,其实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一些表象上就现出了端倪。在道教文化中,“天界”中有大量仙兽存在。譬如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就是四方神,甚至西王母、九天玄女等大仙皆由“兽”而“仙”。这里的“仙”恐怕与“妖”无甚区别,后者所欠的不过是“天庭”的认可而已。所以孙悟空在花果山当齐天大圣时是“妖猴”,受招安成了“弼马温”以后就被蟠桃园的土地公称为“上仙”了。因此,在《封神演义》里,所有人物修“道”的目的,都是修成正果。成仙者升天位列仙班,可居于天宫与昊天上帝同享荣华富贵,或居仙山洞府逍遥自在;成神成圣者,可居宫观庙宇,享受人间祭祀。当然,所谓肉身升仙,死后成神,所以《封神演义》里的所有人都不情愿被写进封神榜——那就意味着得先死。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妖族”“龙族”,是与“人族”“神族”泾渭分明的存在。
但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人族”却是与“妖族”、“龙族”乃至“神族”泾渭分明的存在。这部动画片里的陈塘关,俨然变成了人族对抗妖族的前沿阵地,而总兵李靖夫妇自然摇身一变为除妖急先锋。反过来,敖丙作为“龙族”一员,改变自己与家族命运的方式居然是伪装成“人族”晋升天界。这在“一切有形皆有仙性”的道教思想里,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反而在当代奇幻文学里,可以找到类似的例子。在《魔戒》中的“中土世界”里,种族繁多,有爱努、精灵、人类、霍比特人、矮人、半兽人(奥克)和树人(恩特)等等。《纳尼亚传奇》中有林中仙女、巫师、小矮人、狮子、半人马、独角兽、马、巨人、鹰等等。各个种族之间的天赋和技能是与生俱来的。譬如霍比特人不具备精灵的魔法和长生,矮人也不能拥有巫师的魔力。不同的种族之间也不能互相转化,于是人类永远成不了半兽人。
《纳尼亚传奇》剧照。
甚至《哪吒之魔童降世》里“龙族”被桎梏在海底镇压邪兽的设定,也与传统神话中的处理方式相悖。后者中的各种法器往往被赋予了神奇的威力,使得当事人不需亲力亲为。比如《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在朝歌悬剑,就几乎取走狐狸精妲己的性命;《西游记》里的如来佛更是只靠一张揭帖,就把齐天大圣压在五指山下动弹不得。
哪吒的反抗
从反抗封建伦理,到自我救赎与成长
这种脱离传统的中国神话背景的倾向(其本身并无好坏可言),同样体现在了至关重要的主角设定方面。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神话里的修仙之人,通过内功和外功的修炼,经历天劫,目的是得道成仙,超脱生死,后以自由之态畅游人仙共存的空间里。即使《哪吒闹海》极大增强了主角的革命性,其反抗的目的依然是追求现世的幸福。但《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完全没有“修成正果”的意识。作为“魔丸”降世的他,反倒是从一出生就背负着“原罪”。在整部动画片里,哪吒既要与恶劣的外部环境(众人视其为魔的偏见)作斗争,又要与内心的诱惑、恐惧和痛苦(没有乾坤圈的压制立时成魔)作斗争,从而洗脱“原罪”,拯救自我。这样的受难与救赎的主题,恰恰在西方奇幻文学中司空见惯。
在《魔戒》里,弗罗多为了毁灭魔戒,攀山涉水,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历经艰难,在这途中,他又不断受到魔戒的诱惑,后在末日火山,终受不住诱惑戴上了魔戒,但被咕噜断其一指,魔戒也坠落到末日火山销毁。弗罗多经历了身心的受难,后完成了自我救赎。
同样的,《哈利·波特》中的哈利可以读取伏地魔的思想,伏地魔制造虚假的信息迷惑哈利,哈利通过封闭术抵挡诱惑。哈利在三强争霸赛和与伏地魔的争斗中,经受了恶劣的外部环境的考验。通过身心的磨炼来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这是英国现代奇幻常见的主题表现手法,后,哈利以自我牺牲的形式消灭了伏地魔残留在其体内的后一块灵魂碎片,实现了自我救赎。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剧照。
此外,在中国传统神话中,主人公在遇险时,往往会得到贵人相助或借助法宝脱险,以外力的帮助为主,而较少通过内心斗争寻找解决方法。《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他死后,其师太乙真人于五莲池中采摘莲花、荷叶为哪吒化作人身,又赠给他火尖枪、风火轮、豹皮囊,并于囊中放置了乾坤圈、混天绫、金砖一块。
这与《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哪吒的处境,又有些大相径庭了。整部动画片里,观众可以看到作为主人公的哪吒的自我成长与自我救赎,激烈的内心斗争和艰难的自我抉择。无论如何,他的选择所遵循的是个人的内心,父母和朋友(敖丙)可以提供方向,但是决定权还是在主人公哪吒自己手中。他可以在认知自己的真实身份后选择解开乾坤圈成魔泄愤,也可以在全城百姓面临灭顶之灾时选择保住自我意识前提下的神力爆发。这样一种“我对世界的态度来自于我对世界的认知”,也让人想起了《魔戒》。里面的弗罗多在分道扬镳前大声自言自语道:“即便是在远征队中,魔戒的邪恶也已经在运作,而在它造成更大的伤害之前,一定要让它远离众人。我会独自上路。”于是,弗罗多没有征求任何人的意见,便带着魔戒悄悄上路了。
《魔戒》中的弗罗多。
假若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哪吒之魔童降世》所塑造的前所未有的哪吒形象,其抗争的不再是抽象的封建制度及其道德观念,而是作为一个“人”的选择权。或许,也正是在当今这个普遍认同个人价值并为之奋斗的时代,《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才会引发观众如此强烈的共鸣。
更加耐人寻味的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结局,与众人熟知的传统神话又一次背道而驰。《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在太乙真人的帮助下死而复生。其背后的根源,是作者往往怀有将作为劝惩教化的工具,希冀以此“敦风俗,正人伦,有裨政教”。因此《封神演义》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再造神谱,一方面依然没有抛弃对周文王仁政的歌颂。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太乙真人终却只保住了哪吒的魂魄,仍然无力避免其肉身注定被“天雷”摧毁的既定结局。动画片里的哪吒,既受命运的驱使但又不屈服于命运,敢于反抗命运但终毁灭了。这尽管让习惯了动画片大团圆结局的观众感到一丝遗憾,却或许能够又一次令人联想到当代的奇幻文学,正义一方如《魔戒》的弗罗多接受命运安排的同时,展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虽然拯救了世界,但是巨大的磨难使其身心俱损,灵魂得到升华的同时,也不再是当初的自我了。反派如伏地魔因为不屈服命运的安排,想要脱离自然规律获得重生,结果更是形神俱灭。
《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
这样的悲剧色彩无疑会让作品显得更具感染力。但并不能就此断言,《哪吒之魔童降世》完全是一部“神话”外衣包裹下的“奇幻文学”作品。无论如何,动画片中合“灵珠(敖丙)”与“魔丸(哪吒)”两者之力,仍然无法抵挡“元始天尊”施下的天雷。这样的处理比起《哪吒闹海》中大闹龙宫的结果,抛去了“人定胜天”的浪漫主义成分,却更具有了现实意义。
毕竟,大多数时候,个体的力量终究无法改变大势,只手擎天,不过是个幻觉。编剧似乎想借哪吒告诉观众,在社会分工高度发展的当今世界,有一些无奈的命运,的确是个体注定无法抗拒的——正因如此,出于自觉的抗争才显得更加珍贵。
关注微信公众号:抖芯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