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探索中国制造能力提升应是开放与全方位的
阅读次数:237发布时间:2015/12/8 10:57:39
中工联创:原创
各地“互联网+”计划聚焦制造业缘于自然资源要素为代表的老红利正在消失。因此,“中国应该迅速建立以信息经济为引领,数据资源为要素的新红利。”
工信部相关人士表示:工信部的转型支持资金、技改资金都在向“互联网+制造”倾斜,并希望申请一个关于“互联网+制造”的重大专项资金,专门用来支持“互联网+制造”的发展。
科技部也在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与途径。
国研中心人士认为,需要在组织上探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组织形态,以探索“智能制造+知识创造”的中国之路。
从制造业的角度看,德国、日本很多制造业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是暗默知识(Now-how)。暗默知识是不容易进行编码的知识,一般存在于个人头脑里或者是组织内部。众所周知,德国、日本有很多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被称之为隐形冠军,就是凭借企业制造层面的暗默知识;德国的学徒制,通过师徒之间的现场示范和口口相传,在组织内分享和传播的也是这种暗默知识。
工业4.0与知识创造的关系就是借助新的技术和管理,沿着两个维度(一是个人的知识组织化、社会化;另一个是暗默知识的表出化、形式化)加速暗默知识的表出化和形式化。
未来,制造业的国家竞争其实是知识创造能力的竞争。
中国制造业的体系较全、规模较大、门类较多,所以要根据制造业的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路径,不能一味地强调智能化和互联网+。在制造领域,制造是核心,互联网作为重要的工具助力于制造才是适合的。
《中国制造2025》中专门有强调基础原材料、基础技术和基础工业的内容,要求把基础打扎实。这从一定意义上这是触及了中国制造的软肋。当然,站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战略的制高点来看待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也许会看得更清楚些。
总之,中国制造的短板体现是不同的方面,只有通过系统的变革,持续的创新才有可能真正发生质变。
相关文章更多>>
- 2017/5/2中工联创专家谈:雄安的产业化猜想
- 2017/4/1动态|“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调研评估组到合肥调研
- 2015/12/8探索中国制造能力提升应是开放与全方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