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0月25日,全国总工会举行贯彻落实《意见》新闻发布会,相关人员介绍《意见》有关情况。
《意见》提出,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
政策合力破解难题 激发产业工人创造潜能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马璐介绍,《意见》包括九个部分27条举措,全文约4800字。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第二至第八部分是改革举措,第九部分是保障措施。《意见》注重与《改革方案》相衔接,注重保持政策连续性,注重深化拓展改革举措,重点有5个方面:一是突出目标导向,二是突出系统集成,三是突出重点任务,四是突出破解难题,五是突出强化合力。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明确由全国总工会牵头,30个部门组成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7年来,全总认真履行牵头抓总职责,各单位积极推进落实分工任务,各级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制度体系、落实重点举措,推动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马璐介绍。
“同时也应该看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相关法律法规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特别是新技术新业态快速发展对制造业产业工人队伍稳定带来新挑战。《意见》的出台,就是要以更有力的改革举措、更强大的政策合力破解难题,进一步增强产业工人的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激发产业工人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潜能。”马璐强调。
对于下一步工作,马璐表示,一是认真履行牵头抓总职责。会同相关部门,做好《意见》的宣传工作,凝聚社会支持改革的广泛共识;深入企业、车间、班组、生产一线,宣讲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重点举措,增强广大产业工人对深化产改的认识,引导广大产业工人积极支持改革、自觉投身改革。加强政策解读和专题培训,准确把握深化改革的核心要义和重点举措。完善统筹协调、任务分工、部署落实和考核评价机制,推动深化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加强对不同类型企业深化改革工作的指导,强化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激发企业推进改革的动力,充分发挥企业作用。
二是抓好工会分工任务的贯彻落实。按照《意见》要求,用改革精神不断创新工会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更好发挥工会组织联系服务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重点抓好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保障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维护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发挥产业工人主力军作用五方面工作。
紧扣重点领域 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意见》提出实施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国家将如何组织推进?如何增强制造业岗位对青年吸引力?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司长傅建奇表示,今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计划每年遴选支持100名创新企业家、300名先进制造技术人才、500名先进基础工艺人才,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在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实施过程中,工信部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紧扣重点领域。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关键软件等重点领域,面向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等重点任务,通过地方主管部门和央企推荐、专家评审等程序遴选相关领域急需人才。
二是强化人才培养。组织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等,强化对入选人才的专题研修培训;支持入选人才通过挂职、特聘等方式到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进行培养锻炼。
三是突出人才使用。优先支持入选人才所在企业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基础再造等重大项目(工程);将入选人才指标纳入先进制造业集群、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G 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等示范项目的认定或评价体系。四是优化人才激励。对先进制造技术人才支持直接申报正高级工程师职称,对先进基础工艺人才中央财政给予每人25万元支持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推荐符合条件的入选人才申报“国家工程师奖”“中华技能大奖”“五一劳动奖章”等表彰奖励;鼓励各地、各单位根据实际,对入选人才在积分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予以支持。
“通过上述措施,统筹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保持产业工人队伍稳定。”傅建奇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贯彻落实《意见》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鼓励和支持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投身制造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一是强化制造业人才培养。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体推进产业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加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推动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面向制造业重点领域,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开展“项目制”“订单式”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制造业人才队伍的新变化和劳动关系的新形态。
二是搭建建功立业平台。深入开展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竞赛,引导从业者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建立健全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提质扩面行动,开展数字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让制造业人才职业发展纵向有阶梯、横向可转换。
三是营造良好工作环境。鼓励和支持制造业企业改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提高待遇保障,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提升企业对高水平人才的集聚能力。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合法权益,引导督促企业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强化产业工人服务保障。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制造业典型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卓越成就,提升年轻人对现代制造业的认识和兴趣,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持续完善关心关爱劳模工匠和技能人才的常态化机制,推动落实劳模工匠待遇,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在制造业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