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插入深度的影响 测温点的选择。热电偶的安装位置,即测温点的选择是最重要的。测温点的位置,对于生产工艺过程而言,一定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否则将失去测量与控制的意义。 插入深度。 热电偶插入被测场所时,沿着传感器的长度方向将产生热流。当环境温度低时就会有热损失。致使热电偶与被测对象的温度不一致而产生测温误差。总之,由热传导而引起的误差,与插入深度有关。而插入深度又与保护管材质有关。金属保护管因其导热性能好,其插入深度应该深一些(约为直径的15—20倍),陶瓷材料绝热性能好,可插入浅一些(约为直径的10-15倍)。对于工程测温,其插入深度还与测量对象是静止或流动等状态有关,如流动的液体或高速气流温度的测量,将不受上述限制,插入深度可以浅一些,具体数值应由实验确定。 b、响应时间的影响 接触法测温的基本原理是测温元件要与被测对象达到热平衡。因此,在测温时需要保持一定时间,才能使两者达到热平衡。而保持时间的长短,同测温元件的热响应时间有关。而热响应时间主要取决于传感器的结构及测量条件,差别极大。对于气体介质,尤其是静止气体,至少应保持30min以上才能达到平衡;对于液体而言,最快也要在5min以上。 对于温度不断变化的被测场所,尤其是瞬间变化过程,全过程仅1秒钟,则要求传感器的响应时间在毫秒级。因此,普通的温度传感器不仅跟不上被测对象的温度变化速度出现滞后,而且也会因达不到热平衡而产生测量误差。最好选择响应快的传感器。对热电偶而言除保护管影响外,热电偶的测量端直径也是其主要因素,即偶丝越细,测量端直径越小,其热响应时间越短。 K型热电偶响应时间 热电偶丝直径(mm) | 保护管 | 响应时间 (τ) | 温度变化范围 (°C) | 外部条件 | 材质 | 规格(mm) | 3.2 | SUS304 | 外径22 | 6 分55 秒 | 常温 → 600 | 燃气炉中 | 内径16 | 2 分52 秒 | 600 → 常温 | 静止冷水 | 1.6 | SUS304 | 外径15 | 3 分32 秒 | 常温 → 600 | 燃气炉中 | 内径11 | 40 秒 | 1000 → 常温 | 静止冷水 | 1.0 | SUS304 | 外径12 | 1 分14 秒 | 常温 → 950 | 燃气炉中 | 内径8 | 2 分28 秒 | 950 → 常温 | 自然空冷 | 3.2 | 只有绝缘管无外保护管 | 49 秒 | 常温 → 950 | 燃气炉中 | 1 分32 秒 | 900 → 常温 | 自然空冷 | 1.6 | 只有绝缘管无外保护管 | 27 秒 | 常温 → 900 | 燃气炉中 | 52 秒 | 900 → 常温 | 自然空冷 | 铠装热电偶响应时间 铠装热电偶外径 (mm) | 响应时间(τ) | 温度变化范围 (℃) | 外部条件 | 接壳型 | 绝缘型 | 0.25 | 0.007秒 | 0.012秒 | 常温→100 | 沸腾水中 | 0.5 | 0.027秒 | 0.031秒 | 常温→100 | 沸腾水中 | 0.03秒 | 0.05秒 | 常温→100 | 沸腾水中 | 1.0 | 0.077秒 | 0.117秒 | 常温→100 | 沸腾水中 | 0.7秒 | 0.12秒 | 常温→100 | 沸腾水中 | 1.6 | 0.15秒 | 0.2秒 | 0→100 | 沸腾水中 | 0.18秒 | 0.26秒 | 常温→100 | 沸腾水中 | 2.3 | 0.26秒 | 0.41秒 | 常温→100 | 沸腾水中 | 3.2 | 0.4秒 | 0.5秒 | 0→100 | 沸腾水中 | 0.46秒 | 0.9秒 | 常温→100 | 沸腾水中 | 4.8 | 0.73秒 | 1.2秒 | 0→100 | 沸腾水中 | 1.6秒 | 2.4秒 | 常温→100 | 沸腾水中 | 6.4 | 1.2秒 | 2.4秒 | 0→100 | 沸腾水中 | 2.2秒 | 3.7秒 | 常温→100 | 沸腾水中 | 8.0 | 2.1秒 | 3.9秒 | 0→100 | 沸腾水中 | 4.0秒 | 5.8秒 | 常温→100 | 沸腾水中 | 热辐射的影响 插入炉内用于测温的热电偶,将被高温物体发出的热辐射加热。假定炉内气体是透明的,而且,热电偶与炉壁的温差较大时,将因能量交换而产生测温误差。 因此,为了减少热辐射误差,应增大热传导,并使炉壁温度Tw ,尽可能接近热电偶的温度Tt。另外,在安装时还应注意: 热电偶安装位置,应尽可能避开从固体发出的热辐射,使其不能辐射到热电偶表面; 热电偶最好带有热辐射遮蔽套。 热阻抗增加的影响 在高温下使用的热电偶,如果被测介质为气态,那么保护管表面沉积的灰尘等将烧熔在表面上,使保护管的热阻抗增大;如果被测介质是熔体,在使用过程中将有炉渣沉积,不仅增加了热电偶的响应时间,而且还使指示温度偏低。因此,除了定期检定外,为了减少误差,经常抽检也是必要的。例如,进口铜熔炼炉,不仅安装有连续测温热电偶,还配备消耗型热电偶测温装置,用于及时校准连续测温用热电偶的准确度。 热电偶丝不均质影响 a、热电偶材质本身不均质 热电偶在计量室检定时,按规程要求,插入检定炉内的深度只有300mm。因此每支热电偶的检定结果,确切的说只能体现或主要体现出从测量端开始300mm长偶丝的热电行为,然而,当热电偶的长度较长时,则大部分偶丝处于高温区,如果热电偶丝是均质的,那么依据均质回路定则,测量结果与长度无关。然而,热电偶丝并非均质,尤其是廉金属热电偶丝其均质性较差,又处于具有温度梯度的场合,那么其局部将产生热电动势,该电动势称为寄生电势。由寄生电势引起的误差称为不均质误差。 在现有的贵金属、廉金属热电偶检定规程中,对热电偶的不均质尚未作出规定,只有在热电偶丝材标准中,对热电偶丝的不均匀性有一定要求。对廉金属热电偶采用首尾检定法求出不均匀热电动势。正规热电偶丝材生产厂,均按国家标准要求,生产出不均匀热电动势符合要求的产品。 b、 热电偶丝经使用后产生的不均质 对于新制的热电偶,即使是不均匀热电动势能满足要求,但是,反复加工、弯曲致使热电偶产生加工畸变,也将失去均质性,而且使用中热电偶长期处于高温下也会因偶丝的劣化而引起热电动势变化,例如:插入工业炉中的热电偶,将沿偶丝长度方向发生劣化,并随温度增高,劣化增强,当劣化的部分处于具有温度梯度的场所,也将产生寄生电动势叠加在总热电动势中而出现测量误差。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有的热电偶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的产品(多为廉金属热电偶)到现场使用时却不合格。再返回到计量部门检定仍然合格,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偶丝不均质引起的。生产热电偶的技术人员都切身体会到,热电偶的不合格率也随其长度的增加而增加。皆是受热电偶丝材不均质的影响。总之,由不均质即寄生电动势引起的误差,取决于热电偶丝自身的不均质程度及温度梯度的大小,对其定量极其困难。 铠装热电偶的分流误差 a、分流误差 所谓分流误差即用铠装热电偶测量炉温时,当热电偶中间部位有超过800°C的温度分布存在时,因其绝缘电阻下降,热电偶示值出现异常的现象,称为分流误差。依据均质回路定则,用热电偶测温只与测量端与参考端两端温度有关,与中间温度分布无关。可是由于铠装热电偶的绝缘物是粉末状MgO,温度每升高100°C,其绝缘电阻下降一个数量级,当中间部位温度较高时,必定有漏电流产生,致使在热电偶输出电势中有分流误差出现。 b、分流误差产生的条件 将铠装热电偶水平插入炉内,其规格及实验条件为:直径ф4mm,长度为25m,中间部位加热带的长度为20m,温度为1000℃。本次实验中,热电偶的测量端与中间部位的温差为200℃。如果测量端温度高于中间部位,则产生负误差;相反,则产生正误差。如果两者的温差为200℃,那么,分流误差约为100℃。这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分流误差的产生条件与铠装热电偶种类和直径等因素有关。 c、铠装热电偶产生分流误差的条件 影响因素 | 条件 | 铠装热电偶的直径 | 直径越细,越容易产生误差。 | 中间部位的温度 | 中间部位的温度超过800℃,容易产生分流误差。 | 中间部位加热带长度 | 中间部位加热带长度越长,越容易产生分流误差。 | 中间部位加热带位置 | 中间部位加热带位置距测量端越远,越容易产生分流误差 | 绝缘电阻 | 绝缘电阻越低,越容易产生分流误差。 | 热电偶丝电阻 | ①K型与S型相比,K型热电偶丝电阻比S型电阻大,故更容易产生分流误差。 ②外径相同的铠装热电偶,热电偶丝越细,越容易产生分流误差。 | 流误差的影响因分素及对策 高温下铠装热电偶产生分流误差的现象,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有必要了解分流误差的影响因素,并采取适当对策以减少或消除分流误差的影响。 a、 铠装热电偶直径 对于长度为9米的K型铠装热电偶(MgO绝缘),只将热电偶中间部位加热。实验结果表明:分流误差的大小与其直径的平方根成反比(直径过细,不遵守此规律),即直径越细,分流误差越大。当中间部位温度高于800℃时,对于ф3.2mm铠装热电偶将产生分流误差。但对于ф6.4mm及ф8mm铠装热电偶,当中间部位的温度为900℃时,仍未发现分流误差。对于ф6.4mm(热电极丝直径为ф1.4mm)与ф8mm(热电极丝直径为ф2.0mm)的铠装热电偶,当中间部位温度为1100℃时,直径为ф8mm的铠装热电偶产生的分流误差仅为ф6.4mm的一半。此数值(50%)近视于两种铠装热电偶电极丝直径的平方比(1.42/2.02) ,而电极丝直径平方比,即为电极丝的电阻比。因此,为了减少分流误差,应尽可能选用粗直径的铠装热电偶。 b、中间部位的温度 如果中间部位的温度超过800℃,有可能产生分流误差,其大小将随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关系增大。因此,除测量端外,其它部位应尽可能避免超过800℃。 c、 中间部位加热带长度及位置 当中间部位加热带温度高于800℃时,其加热带的长度越长,距离测量端越远,分流误差越大。因此,应尽可能缩短加热带长度,并且,不要在远离测量端处加热,以减少分流误差。 d、 热电偶丝的电阻 当铠装热电偶的直径相同时,分流误差将随热电偶丝的电阻增大而增加。因此,采用电阻小的热电偶丝更好。例如:直径相同的S型铠装热电偶同K型热电偶相比,其分流误差减少40%。因此,可采用S型热电偶测量炉内温场分布,费用虽高,但较准确。 e、绝缘电阻 高温下氧化物的电阻率将随温度的升高呈指数降低,分流误差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高温部分的绝缘性能,绝缘电阻越低,越容易产生分流误差。当绝缘电阻增加10倍或减少至1/10时,其分流误差也随之减少至1/10或增大10倍。为了减少分流误差,应尽可能采用直径粗的铠装热电偶,增加绝缘层厚度。如果上述措施无效时,只好采用装配式热电偶。 装配式热电偶的寿命 热电偶的劣化是一个量变过程,对其定量很困难,将随热电偶的种类﹑直径﹑使用温度﹑气氛﹑时间的不同而变化。热电偶的使用寿命是指热电偶劣化发展到超过允许误差,甚至断线不能使用的时间。我国标准中仅对热电偶的稳定性有要求。即规定在某一温度下经200h,使用前后热电动势的变化。但是,尚未发现对使用寿命有规定。日本有关热电偶使用寿命的要求,是依据日本JIS(C-1602-1995)标准中规定的热电偶连续使用时间。对B﹑R﹑S型热电偶而言为2000h,K﹑E﹑J﹑T型热电偶为10000h。 在实际使用时,装配式热电偶通常有保护管,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裸丝使用。因此,在多数场合下,保护管的寿命决定了热电偶寿命。对热电偶的实际使用寿命的判断,必须是通过长期收集﹑积累实际使用状态下的数据,才有可能给出较准确的结果[5]。 铠装热电偶的寿命 由于铠装热电偶有套管保护与外界环境隔绝,因此套管材质对铠装热电偶的寿命影响很大,必须根据用途选择热电偶丝及金属套管。当材质选定后,其寿命又随着铠装热电偶直径的增大而增加。铠装热电偶同装配式热电偶相比,虽有许多优点,但也容易发生劣化。 济南创锐仪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