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厦门检验检疫局三项行标填补
阅读次数:201发布时间:2010/4/10 13:35:26
近日,由厦门检验检疫局所属厦门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承担的三项行业标准顺利通过国家认监委组织的专家审定。专家认为,这三项行标的制定,填补了国内行业标准的空白,对动物检疫的标准化工作、进一步提高检疫水平将发挥重要作用。
这三项行标分别为厦门检科院孔繁德研究员主持的《闭合孢子虫病检疫技术规范》、《传染性鲑鱼贫血病检疫技术规范》,陈信忠研究员主持的《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检疫规程》。鉴于其良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专家建议有关方面尽快作为行业标准报批、发布和实施。
闭合孢子虫病:
贝类养殖业头号敌人
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资料,闭合孢子虫病是由牡蛎闭合孢子虫等在宿主微细胞内寄生或者游离在结缔组织、鳃、内脏或套膜上皮中而引起的水生动物的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病,是严重危害世界贝类养殖业的主要疾病,为OIE规定的贝类必报传染病之一。
我国海域辽阔,气候和生态环境多样,海洋资源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对于外来病源的侵入往往是防不胜防的。截至目前,我国尚未报道有水生动物闭合孢子虫病的发生,但是随着国内养殖业的迅猛发展,进口水生动物及产品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而且随着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来自闭合孢子虫病疫区的国际船舶到达国内口岸时可能携带闭合孢子虫病,容易污染我国海域。该病一旦发生,无法用药物根除,在感染的前6年,会造成很高的流行率与死亡率。
目前,闭合孢子虫病感染的诊断通常依靠OIE推荐的组织切片方法,组织学方法可以通过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虫体或观察组织损伤来监测感染的分布情况。这一技术耗时长、需要高水平的技术人员且检测的灵敏度低。有报道称利用这种技术检测牡蛎样品时,低水平的闭合孢子虫病感染可能会检测不到。
孔繁德研究小组提交审定的新标准,根据OIE提供的相关文献归纳并完善了闭合孢子虫病的形态学、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规范。研究小组等效采用了OIE《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手册》标准性文件有关内容及OIE提供的参考文献,并依据国内外在该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其所采用的方法,对人工感染后垂死的幼龄太平洋牡蛎组织,在72小时内均可检出。专家认为,《闭合孢子虫病检疫技术规范》可应用到相应口岸日常检疫和广大生产养殖者中,便于及时淘汰带虫牡蛎;对预防该病在我国的发生和流行,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
致死率几近100%
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又称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流行于除非洲外几乎所有地区的海水鱼类,是世界范围的一种鱼类流行性传染病,对仔鱼和幼鱼危害很大,严重者在一周内死亡率可达100%,对成鱼也有很高的致死率。各种鱼类感染发病及死亡率各不相同,早发病时间是孵化后1天,一般在孵化后1~3周开始发病,死亡率可达100%。我国福建、广东等地的鱼类育苗场近年来不断暴发VER疫情,带来毁灭性的打击。青石斑鱼鱼苗在孵化后1~2天既开始发病,死亡率可达100%。紫石斑鱼鱼苗的发病时间则较迟,出现疾病时体长多已达30mm以上,其累积死亡率也可达70%~80%。
2003年1月,福建漳浦的石斑鱼育苗场人工繁育的石斑鱼苗大规模发病,死亡率超过90%。当年5~6月,广东、福建的网箱养殖石斑鱼也大面积发病,造成大批石斑鱼死亡。厦门局马上立项对该传染病进行研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研究,确认引发该传染病的主要病原为神经坏死病毒。2004年12月完成“石斑鱼神经坏死病病原生物学及其RT-PCR检测操作规程的研究”课题并通过厦门市科技成果鉴定。2005年“鱼类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课题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立项,课题组先后建立了VER的荧光定量RT-PCR、普通RT-PCR、常规组织病理切片、快速组织病理切片以及电镜超薄切片等检测方法,在厦门口岸进出境鱼类种苗VER检疫以及厦门、东山等地的鱼类病害检测中应用。2007年9月,由厦门检科院陈信忠研究员领衔成立“鱼类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课题组,顺利完成并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2007年5月,课题组开始编制《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检疫规程》,主要依据OIE发布的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诊断方法。同时,结合该实验室多年来对VER病原的研究成果和NNV检测方面的经验,对OIE推荐的其他几种诊断方法进行细化和规范,使方法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传染性鲑鱼贫血病:
相关产品更多>>
相关文章更多>>
- 2010/4/10厦门检验检疫局三项行标填补
- 2010/4/10厦门检验检疫局三项行标填补国内空白